醉别刘季高侍郎

畴昔追随翰墨场,功名今日愧刘郎。
英姿合上凌烟阁,巧谮曾遭偃月堂。
双桨又乘清夜去,一尊聊发少年狂。
归来却共灯花语,骑省看成满镜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醉别刘季高侍郎》是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汪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他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
  • 汪藻于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历任婺州(今浙江金华)、宣州(今属安徽宣城)等地的教授和官职,如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
  1. 诗歌原文
  • 畴昔追随翰墨场,功名今日愧刘郎。
  • 英姿合上凌烟阁,巧谮曾遭偃月堂。
  • 双桨又乘清夜去,一尊聊发少年狂。
  • 归来却共灯花语,骑省看成满镜霜。
  1. 诗歌翻译与注释
  • “畴昔追随翰墨场”指的是汪藻年轻时跟随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 “功名今日愧刘郎”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成就的自谦,暗指自己今天的功名可能不如刘郎。
  • “英姿合上凌烟阁”中的“英姿”指的是英勇的姿态或形象,而“凌烟阁”则是指古代用以陈列功臣画像的阁楼,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英勇形象。
  • “巧谮曾遭偃月堂”中的“巧谮”意味着巧言令色,而“偃月堂”则是古代的一种建筑,这里暗示着曾经受到的诽谤或陷害。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此诗通过描绘与刘侍郎的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通过对昔日辉煌与今日落魄的对比,诗人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沧桑。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末期,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动荡,文人的命运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汪藻通过这首《醉别刘季高侍郎》,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的共同心声。
  1. 艺术特色与手法
  • 此诗采用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深沉。
  •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鲜明的个性。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尽管汪藻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的作品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宋代文人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

《醉别刘季高侍郎》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宋代文人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