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谏皆言责,论思本从臣。
独公真举职,临事肯谋身。
再起名尤重,全归迹已陈。
空嗟古遗直,无复见斯人。
挽詹事陈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詹事陈公》是宋朝诗人汪应辰的作品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挽诗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对死者的怀念。汪应辰所作的《挽詹事陈公》不仅是对一位官员的哀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环境。
从诗歌内容来看,《挽詹事陈公》通过对陈公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其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政治品质的敬仰。诗中的“给谏皆言责,论思本从臣”表明陈公作为谏官,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其言论和议论对于国家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独公真举职,临事肯谋身”则进一步描绘了陈公在面临政治危机时,依然坚持原则,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态度。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陈公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宋代官场的一种精神风貌。
这首诗体现了宋代文人对正义和忠诚的追求。宋代政治环境中,谏官的地位较为特殊,他们不仅要负责提出建议,还要面对来自权力中心的压力和挑战。汪应辰通过《挽詹事陈公》,表达了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不惧强权的官员的敬意和怀念。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整个社会对于公正和真理追求的反映。
从艺术手法上看,《挽詹事陈公》在语言运用上简洁有力,充满了情感。诗人通过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陈公的高尚品质与逝去的现实相对照,使得哀悼的情感更加深刻。此外,诗中还巧妙地使用了典故和比喻,如“空嗟古遗直,无复见斯人”等,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对陈公一生的评价和记忆。
《挽詹事陈公》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已故官员陈公哀悼之情的诗歌,更是一篇展现宋代官场风貌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汪应辰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宋代文化中对于正直、忠诚的崇尚。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