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满江红 · 题冷泉亭
译文
松竹夹道,劲直挺拔,像衣冠整齐的官吏一样,拱手而立。逐渐进入青翠的山谷,泉水声像群仙乘风东下,身上的佩环发出铮铮响声。谁能相信耸立在西湖边的这座千丈山峰,会是从天竺(印度)飞来的呢?这飞来峰是当年仙人用玉斧从方壶山削下来的,现在没人知道了。
泉水滋润了山间的草木,浸湿了溪畔的美石。跨过小桥,登上高亭,俯视清澈碧绿的潭水。乘醉起舞,摇动鸾凤似的身影;放声高歌,莫要使潭底的鱼龙悲泣。我的家乡济南的风光景物和这里一样美丽,可恨现在被敌人占领,使我客居江南,有家难归。
介绍
《满江红·题冷泉亭》是南宋著名词人辛稼轩咏杭州名泉的写景词。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三十一岁的辛稼轩,应召在延和殿晋见孝宗,陈奏恢复政见,被任为司农寺主簿,自此在临安做了约近两年无关恢复大计的簿计小吏。在此期间,辛稼轩游赏冷泉亭,题写了此词。词的上阕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飞来峰,冷泉亭一带美丽的景色。下阙写登亭后所见和感想。结尾两句,点明题意,寄托了作者渴望收复国土、重返故乡的深情。
注解
题冷泉亭:广信书院本作“冷泉亭”,玆从四卷本甲集。
冷泉亭:唐代建筑,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为西湖名胜之一。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冷泉亭》:“在飞来峰下,唐刺史河南元藇建,刺史白居易记,刻石亭上。政和中,僧慧雲又于前作小亭,郡守毛友命去之。”唐·白居易《冷泉亭记》:“东南山水,馀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直节:劲直挺拔貌,代指竹。
冠缨:帽子与帽带,代指松。
拱立:拱手而立。
佩环声急:此言翠谷泉声优美,如仙女环佩丁冬。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谁信天峰飞堕地: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飞来峰》:“晏元献公《舆地志》云:‘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邪?”因挂锡造灵隐寺,号其峰曰“飞来”。’”谁信,一作“闻道”。
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在渤海之东。《列子·卷五·〈汤问·汤问夏革〉》:“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句:此云飞来峰是神仙用玉斧削就,可惜今已无人知晓了。
琅玕(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危亭:高亭,指冷泉亭。
玉渊澄碧:潭水深绿清澈。
鸾凤:传说中的两种神鸟,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浩歌莫遣鱼龙泣:宋·范成大《爱雪歌》:“歌呼达晓鱼龙愁。”浩歌,放声歌唱;鱼龙泣,官水中怪兽为之动情。
吾家:指济南。按:济南有大明湖、趵突泉诸名胜,景色佳丽,略似西湖,故稼轩有此联想。
风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与其家乡风光极为相似。按:作者老家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且那时水光山色也堪与冷泉亭一带媲美。风物,四卷本作“风月”。
赏析
卓人月《古今词统》:前作富贵缠绵,后作萧散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