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撚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馀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添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临江仙 · 手撚黄花无意绪
介绍
《临江仙 · 手捻黄花无意绪》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当下情感的复杂体验。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 作者介绍:
-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济南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历任江西、湖南、福建、隆兴府等路安抚使,官至镇东阁大学士兼枢密使。
诗词原文: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诗词鉴赏:
- 情感表达:辛弃疾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他既怀念过去的时光和与某人共同度过的美好瞬间,又感慨现实的遥远和岁月的无情。
- 意象运用:词中的“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以及“疏雨暗池塘”等意象,都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落寞。
- 主题深化:通过对过去与现状的对比,辛弃疾不仅展示了词人的怀旧之情,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文学价值:
- 历史背景:《临江仙 · 手捻黄花无意绪》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通过研究这首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 艺术手法:辛弃疾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派的激昂,又有婉约派的细腻,展现了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多样性。
-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学习的重要对象。
- 文化传承:通过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演变过程,对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临江仙 · 手捻黄花无意绪》不仅是一首表达怀旧之情的词作,也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通过欣赏和学习这首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词艺的魅力。
注解
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煜词名《谢新恩》。贺铸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后归》。韩淲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清照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升《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此外,还有琴高、郭璞、陶岘(xiàn)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植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按《临江仙》调起于唐时,惟以前后段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凝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泌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煜词之前后换韵、顾夐(xiòng)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子諲(yīn)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铸词为主,而以晏几道词之第二句添字、冯延巳词之前后换韵、后段第四句减字、王观词之后段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后,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柳永演为慢曲,《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
添塘:广信书院本作「池塘」,玆从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