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澜深几许,夏潦冬即空。
定非蛟龙宅,徒为螺蚌宫。
眉州燕游杂咏十首碧澜堂
相关推荐
《眉州燕游杂咏十首·碧澜堂》 碧澜堂,清波深几许,夏潦冬已空。不是龙宫宅,只是螺蚌宫。 诗句释义:碧澜堂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夏日的洪水在冬天已经消退。这里并不是传说中的蛟龙或龙宫,而只是螺蚌之类的水居生物的家园。 译文:碧澜堂的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镜面一般明亮。夏天的暴雨过后,水位上涨,但到了冬天,水位却下降得无影无踪。这里并没有传说中的蛟龙或龙宫,只是螺蚌等水居生物的家园而已。
注释: 杲杲东出日,万方被照临。 ——太阳(杲杲)从东方升起,普照天下。 鸲鹆不逾济,草木有常心。 ——鸟儿不会飞到济水以北(鸲鹆),草木也有它们固定的地方。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眉州期间所创作的杂咏十首中的一首。诗人通过描写日出和鸟兽的行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诗中“杲杲东出日”描绘了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万方被照临”则表达了太阳的光芒普照万物
【注释】 碧澜堂:即“碧浪轩”。 谢风伯:谢意风神。排闼有清音:推开门,就有清风的乐声。 不可遣尘污:指不使世俗尘埃污染。 但当开我襟:只是应当开阔胸怀。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小令,以咏物言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之情。首句写碧潭之水清澈,次句写碧潭之水清凉,三句写碧潭之水洁净,四句写碧潭之水澄澈,五、六两句写碧潭之水可与风伯媲美,七、八句写碧潭之水虽洁,却无尘埃污秽,九
【注释】 碧澜堂:眉州府治内,有亭名。苏轼《碧澜堂》诗:“碧澜清浅水溶溶”,是此楼的题咏。 杂树略就列:杂树,指树木杂生,参差不齐貌。略就列,指随意排列。 逢幽付鼻咏:逢,遇见。幽微之处,用鼻子嗅嗅,然后赋诗吟咏。 怀新劳目存:怀新,即怀念新鲜的事物。眼存,即目光专注。 【赏析】 本篇为杂咏十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描写作者在碧澜堂游览时所见所感的诗作。诗中以“杂树”起兴
《眉州燕游杂咏十首·碧澜堂》是宋朝晁公溯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屏幛尽通彻,萧然尘土空”:屏风和帷幔全部通透,使得尘土无处藏身,呈现出一种空灵、洁净的感觉。 - “不畏赵盾日,知有楚王风”:这里以赵盾和楚王比喻作者自己,表示不畏惧世俗的偏见,有超脱世俗的风范。 晁公溯通过对《碧澜堂》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注释:天地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声音。这种美妙的声音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它罢了。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来表现作者对古代文化的重视和对现代文化的批判态度。他看到了古今的相同之处,即天地间都有美妙的声音,只是人们没有发现而已。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尊重传统、热爱文化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注释与赏析: 1. 碧澜堂 - 碧澜堂是眉州的一个景点,位于湖中,因水色清澈如碧而得名。 2. 方床客常满 - 形容碧澜堂常常座无虚席,游客众多。 3. 岂止两三人 - 暗示来此的客人远不止三两,可能是指许多人。 4. 谁可负之走 - “负”意为背起,这里指背对湖水而行的人。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游览心情。 5. 长留采白蘋 - “采”意为采摘,“白蘋”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注释】 碧澜堂:指眉州名胜。 夏可玩:夏日里,这里指可以游赏。 春可餐:春天景色美丽,这里指可以欣赏。 四时:四季。 各有观:各有看头。 【赏析】 这是赞美碧澜堂的诗。碧澜堂是眉山名胜之一,诗人在夏日游览,见碧波荡漾,绿荫如盖,感到十分惬意。而春天来临时,则更是美不胜收,满眼的桃花红柳绿,令人陶醉。诗人对这四时的美景赞不绝口,说各有各的好看之处
碧澜堂 碧潭如镜可临手,何似湘水波不惊。 冥冥望着北渚去,木末芙蓉正含情。 注释:碧潭如同镜子一般可以亲手触摸,又怎么会比湘水平静呢?默默地凝视着北方的洲渚,木梢上盛开的芙蓉花似乎在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远方。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碧潭和湘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望北渚和木末芙蓉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
【注释】: 山川未为远,在此轩楯中。——这句是说,我虽然身在远方,但是眼前所见的山河大地、四时风光和人间百态,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轩楯(xuān sǔn):古代帝王、官吏所住的房屋前檐上的望柱。这里指代自己的居处。 我觉千岁近,民今三代同。——这句是说我虽只活了短短几十年,但感觉好像经历了千年;而今天的人,却与我们古代的尧舜禹汤一样,都是圣贤之辈。千岁:《庄子·逍遥游》载:惠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