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僧支提寺

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
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
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
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僧支提寺”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他对高僧支道林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是陆游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其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的体现。接下来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背景
  • 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风波,但始终未曾放弃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和关怀。
  • 文学成就:陆游的诗风格变化多样,既有圆润清逸之作,也有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访僧支提寺》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句解析
  • 高名每惯习凿齿:这句形容支道林的名声之大,如同古代博学多才的史家凿齿一样,意味着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
  • 巨眼忽逢支道林: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赞美支道林的洞察力,如同明眼人一般锐利,能够洞察世事的本质。
  • 共夜不知红烛短:夜晚共处一室,却因为支道林的高深智慧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强调了支道林在交流中给予的深刻印象。
  • 对床空叹白云深:形容两人因学问高深而长时间对坐,感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彼此之间的交流仿佛白云端般悠远而深沉。
  • 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描述了寺庙内的氛围,钟鼓之声似乎无法打扰到僧人,周围的光芒也无需寻找,一切显得如此和谐与宁静。
  1. 文化意义
  • 禅宗思想:《访僧支提寺》通过对支道林的描绘,反映了禅宗思想的影响,即通过直接的交流和对话来体验禅意,而非单纯的言语或文字描述。
  • 文人与僧人的交流:这首诗体现了文人与僧人之间深入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流,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全诗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比喻,如“高名”、“巨眼”、“白云端”,使得整首诗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性。
  • 语言简练:尽管使用了丰富的意象,但整体表达仍然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访僧支提寺》不仅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陆游的文学成就以及宋代文人与僧侣之间文化交流的独特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