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夜四更起读书

七十未捐书,正恐死乃息。
起挑窗下灯,度此风雨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陆游的《四月十三夜四更起读书》并非一首文学作品,而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宋代,体现了作者晚年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词人。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爱国情怀,风格多样而富有感染力。陆游的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被后人广泛传颂。
  1. 诗歌原文
    七十未捐书,正恐死乃息。
    起挑窗下灯,度此风雨夕。

  2.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四月十三夜四更起读书》通过描述一个深夜读书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对于学识和智慧的执着追求。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作者依然挑灯夜读,这种坚持和努力体现了他对知识的重视和对学问的敬畏。
  • 情感传达:诗中的“七十未捐书”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珍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没有舍弃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展现了陆游的高尚品格,也激励着后人珍惜学习的机会。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烘托读书的氛围,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充满诗意。这种艺术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陆游的《四月十三夜四更起读书》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通过简单的诗句传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陆游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