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湘门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人过鹿死寻僧去,船自新康载酒还。
闻说耕桑渐苏息,岭头今岁不征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碧湘门》是宋代诗人陶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意境受到后世的赞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1. 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 时代背景:《碧湘门》创作于宋代,一个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
  • 作者陶弼:北宋诗人,字商翁,永州祁阳人,因功授阳朔主簿后知邕州,升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
  1. 诗歌内容解析
  • 景象描写:诗歌通过登楼望远的视角,描绘了长沙城内外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城内烟树绿波和城外的楼台树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语言特色:诗歌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句句写远而未直接点明“远”,显示出作者在形象描绘上的高超技巧。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造诣。
  1. 艺术成就与影响
  • 艺术技巧:诗人通过对碧湘门外景色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自己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审美情感。
  • 文化传承:《碧湘门》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宋代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碧湘门》不仅是一首描写长沙美丽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部展示宋代文人风骨和艺术才华的作品。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人陶弼的创作才华,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