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其二

光随春漏细,影共夕烟流。
若近明河没,还疑坠玉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残月其二》——诗中的伤感与哲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画卷中,赵蕃的《残月其二》无疑是一抹独特的色彩。这首诗以其含蓄而深远的笔触描绘了残月之夜的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残月之二,以“自把残书洗睡昏,欲求甚解与谁论”开篇,便透露出作者对知识探求的渴望与困惑。月光下的书房,书籍散落一地,仿佛也在诉说着知识的残缺和人生的迷茫。接着,“乍然好鸟闻深樾,忽尔荒鸡听远村”,自然界的声音似乎也变得模糊而不辨,增添了几分孤寂之感。

诗中“光随春漏细,影共夕烟流”两句,形象地描述了残月下的景象,光影流转之间,透露出一种静谧而又深沉的美。然而,“若近明河没,还疑坠玉钩”则转折至一种失落之感,仿佛月亮坠落于水中,令人心生遐想。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知识的深深思索和情感体验。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细腻与复杂。

赵蕃通过《残月其二》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得以共鸣。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哲学思考的呈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