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葛驿李校书壁

八十不扶杖,看书夜每深。
自言非服药,无事可关心。
景为诗曾爱,花因醉尚簪。
去城无一舍,路若隔飞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葛驿李校书壁》是一首由宋代诗人张方平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该古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宋应天宋城人。他历任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侵时提出平戎十策、历任谏院、翰林学士等职,最终以太子少师致仕。
  1. 诗歌原文
    八十不扶杖,看书夜每深。
    自言非服药,无事可关心。
    景为诗曾爱,花因醉尚簪。
    去城无一舍,路若隔飞沈。

  2. 诗句解析

  • 八十不扶杖:描述了一个年事已高的人依然坚持读书学习的情况。
  • 看书夜每深:反映了他夜深人静时刻仍在读书的情景。
  • 自言非服药:表达了他对养生的态度,即认为养生不必靠药物。
  • 无事可关心:描绘了他在阅读和思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满足。
  • 景为诗曾爱:可能是指他的诗被多次赞美。
  • 花因醉尚簪:形容饮酒后仍然喜欢在花间徘徊。
  • 去城无一舍:说明他已经离开城市,生活在远离喧嚣的地方。
  • 路若隔飞沈:可能是比喻人生道路遥远且曲折。
  1. 作品鉴赏
  • 这首诗通过对李校书的生活状态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文人士大夫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哲学。
  • 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具体的场景和行为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看书夜每深”、“醉尚簪”等,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士大夫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张方平作为一位有学识的学者,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对于生活、学习和道德的思考。
  • 该诗的创作背景也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通过对李校书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题葛驿李校书壁》不仅展示了张方平作为一名诗人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深入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领会宋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