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天祚屯田

巷北巷南车殷雷,怜渠襟抱向谁开。
苦无好梦绝江去,合有短书逢雁回。
省户淹留惊白发,朝廷缓急要真材。
他年炙手会不免,早赋柴桑归去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李天祚屯田》是宋代诗人张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姓名与字号:张扩,又名张彦实或子微,是南宋饶州德兴(今江西省上饶市)人,其名或作广。他在徽宗崇宁五年考中进士,随后担任国子监簿和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南渡后,张扩历任知广德军、权中书舍人等职,并在秦桧的推荐下得以进入朝廷。
  • 仕途经历:张扩在政治舞台上表现出精明能干,深受朝廷倚重。他曾因草制以贡媚秦桧而得到提拔,并与朱翌、吕本中等友人交游。
  • 作品风格:张扩工于诗文,词采清丽,有《东窗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诗歌原文与解读
  • 诗句原文:“巷北巷南车殷雷,怜渠襟抱向谁开。苦无好梦绝江去,合有短书逢雁回。”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李天祚的深切关怀与思念。“苦无好梦绝江去”意味着李天祚远离家乡,难以实现内心的美好梦想;“合有短书逢雁回”则暗示着虽然无法常聚,但书信往来可以传递彼此的思念之情。
  • 诗句解析:“巷北巷南车殷雷”,形象地描绘了街巷之间车辆络绎不绝的景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忙和动荡不安。“怜渠襟抱向谁开”,展现了李天祚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孤独。“苦无好梦绝江去”,表达了他对远行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合有短书逢雁回”,则是对远方朋友的深情寄托,通过书信的传递,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牵挂。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巷北巷南车殷雷”不仅描绘了场景,还传达出一种急促忙碌的氛围;“怜渠襟抱向谁开”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李天祚内心的孤独与期待。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李天祚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平实而深刻的叙述,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1. 历史影响与意义
  • 文学地位:作为宋代诗人之一,张扩的这首《寄李天祚屯田》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解宋朝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
  • 思想价值:诗歌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 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读者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或赞赏此诗。
  1. 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 社会背景: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忧虑。
  • 历史情境:诗人在南渡后的政治生涯中,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成为诗歌创作的源泉。
  • 个人心境:诗人在仕途上的挫折与坎坷,以及个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也在诗歌中有所反映。
  1. 与其他诗歌的比较
  • 主题对比:与其他同时代的诗歌相比,《寄李天祚屯田》更注重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关怀的主题,这与当时文人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相结合。
  • 风格分析:与同期其他诗人相比,张扩的诗歌风格更为内敛含蓄,注重通过细节描绘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宋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张扩擅长使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诗歌含义深刻且耐人寻味。
  1. 相关研究与评论
  • 学术研究:学术界对张扩的诗歌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的文学作品被视为研究宋代文人心态和社会背景的重要资料。
  • 评论观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寄李天祚屯田》进行了评论,有的认为它体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有的认为它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 研究动态: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张扩及其作品,推动了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1. 现代诠释与传承
  • 现代诠释:在现代社会,张扩的诗歌仍被人们传颂和研究,其作品被选入多种教材和文集,成为学习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源。
  • 教育应用: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寄李天祚屯田》等经典作品经常被纳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 传承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文化研究机构和文化活动都在致力于推动宋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寄李天祚屯田》是张扩创作的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历史影响以及与其他诗歌的比较,都使其成为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文人对于友情和人生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