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禅寺

自从白马驮经始,宝地绀园知有几。
今见逍遥岩洞深,啼猿坞接栖禅寺。
嵯峨楼阁东西桥,掬水闻香景趣饶。
讲经云外天花落,卓锡林边暑气消。
尘埃不到松关口,僧老渐随松影瘦。
谁知好事眼能青,借与诗人信宿逗。
山高地僻月空圆,晨钟暮鼓惊龙眠。
看来懒把无生学,长笑一声归钓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栖禅寺》是宋代著名诗人崔放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佛教圣地——栖禅寺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创作背景
  • 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
  • 此作反映了唐代绝句多空灵蕴籍的风格,偏向于实写刻画,与唐代绝句的空灵风格不同。
  • 诗歌内容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还体现了岭南地区春天晴雨变幻的特点。
  1. 诗歌原文
  • 自从白马驮经始,宝地绀园知有几。
  • 今见逍遥岩洞深,啼猿坞接栖禅寺。
  • 嵯峨楼阁东西桥,掬水闻香景趣饶。
  • 讲经云外天花落,卓锡林边暑气消。
  • 尘埃不到松关口,僧老渐随松影瘦。
  • 谁知好事眼能青,借与诗人信宿逗。
  • 山高地僻月空圆,晨钟暮鼓惊龙眠。
  • 看来懒把无生学,长笑一声归钓船。
  1. 诗歌赏析
  • 诗歌通过描写栖禅寺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僧侣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教义的领悟。
  • 首句“自从白马驮经始”暗示了寺庙的历史渊源,接下来通过“宝地绀园知有几”表达了对寺内环境的赞美。
  • 诗中通过对逍遥岩洞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的幽深和神秘。
  • “啼猿坞接栖禅寺”和“嵯峨楼阁东西桥”等句,形象地描绘了寺院建筑的壮丽和周围环境的秀美。
  1. 艺术特色
  • 《栖禅寺》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句押韵,音律和谐。
  •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但富含意象和画面感。
  •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 文化意义
  • 《栖禅寺》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栖禅寺》不仅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独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和宗教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不仅是对栖禅寺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和表达。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精神世界的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