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施芸隐

惊见门前柳又阴,江湖何日可山林。
未能成事空豪气,恐易伤时休苦吟。
鱼信不来流水远,雁声低去暮云深。
而今甚觉春游懒,静看中庸养道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施芸隐》是一首宋代诗人崔复初的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和意义,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崔复初,生活在宋朝,与施枢(芸隐)有交游关系。
  • 他的作品多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为主。
  1. 作品原文
  • 首句“惊见门前柳又阴”描绘了春天的到来,门前柳树成荫,暗示时光流转。
  • “江湖何日可山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当前政治环境和个人境遇的感慨。
  • “未能成事空豪气,恐易伤时休苦吟”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到的挫败,以及对过度沉溺于诗歌创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 “鱼信不来流水远,雁声低去暮云深”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深远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远离尘嚣的愿望。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感受。《寄施芸隐》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崔复初个人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反映。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

《寄施芸隐》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记忆的体现。它不仅展示了崔复初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和文化氛围。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寄施芸隐》是了解和研究宋代文人生活状态、艺术风格和社会背景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