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溪水

清溪寒不流,空明涵万象。
连山倒景来,顾盼迷俯仰。
云浮潭底深,鸟度镜中往。
悠悠寒藻疏,一一游鱼上。
危桥飐长硔,行客情屡怆。
溪傍万竿竹,矗矗倚崖嶂。
苍根带古色,落叶堕深广。
阴森暗藩篱,萧摵扫空旷。
无人结茅茨,有客契心赏。
物外识远情,天边知旅况。
野店犹远烟,仆夫力难强。
何以纾我怀,浩歌聊自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溪水》是宋代诗人张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溪水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感受。以下是对该诗歌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张嵲,字巨山,号丹阳居士,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进士,官至太学博士、集贤校理等职。他是南宋初期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多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诗歌原文
    清溪寒不流,空明涵万象。
    连山倒景来,顾盼迷俯仰。
    云浮潭底深,鸟度镜中往。
    悠悠寒藻疏,一一游鱼上。
    危桥颭长硔,行客情屡怆。
    溪傍万竿竹,矗矗倚崖嶂。
    苍根带古色,落叶堕深广。
    阴森暗藩篱,萧槭扫空旷。
    无人结茅茨,有客契心赏。
    物外识远情,天边知旅况。
    野店犹远烟,仆夫力难强。
    何以纾我怀,浩歌聊自放。
  3. 诗歌内容解析
  • 描绘自然景观:《渡溪水》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清溪的寒凉、倒映的山峰、深潭中的云彩和飞翔的鸟儿等自然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静谧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表达情感体验:诗人通过对溪水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这种通过自然景物引发的情感共鸣,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 象征意义解读: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通过“何以纾我怀,浩歌聊自放”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和乐观。这种以自然为伴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
  1. 艺术特色分析
  • 语言精炼:张嵲在创作《渡溪水》时,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确保能够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 意象生动:诗人运用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自然意象,如“清溪寒不流”、“连山倒景来”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韵律和谐:《渡溪水》的诗句结构严谨,音律搭配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1. 文化影响与评价
  • 文化遗产:《渡溪水》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被收录于多种诗歌选本中,成为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 历史地位:在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它的地位不容忽视。许多后世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引用或模仿《渡溪水》,展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
  • 现代传播:尽管《渡溪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仍然被现代人所喜爱。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首古老的佳作。

《渡溪水》作为张嵲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激励着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