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见繁云帖死灰,骤喜春从天际回。
晴云流烂满峰起,潋滟陂塘泉脉来。
春归欲验将何许,柳腰杏颊知春处。
出门矫首望四郊,满目都无故园树。
暖景犹疑是故园,纷红糅白终萧然。
黄茅不受春色染,化工无地施妖妍。
老夫此时三叹息,晴霭暄风总轻掷。
缘冈绕涧试幽寻,好鸟一声山桂碧。
却忆当年汉水边,花光柳色媚晴天。
江头醉罢日将落,芊眠草色生长烟。
只今春事知何有,伤心万里空回首。
中原但有骨如麻,杜曲应无花似酒。
我今流落荒山隈,秋蓬作鬓心催颓。
逢花政恐被花恼,幸兹寂寞无狂媒。
闭门睡足高舂后,炉烟一炷消清昼。
闽中早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闽中早春》是宋代诗人张嵲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张嵲(niè),字巨山,襄阳人(今属湖北襄樊)。他于高宗绍兴五年被召试,后除秘书省正字。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诗歌原文:
愁见繁云贴死灰,骤喜春从天际回。
晴云流烂满峰起,潋滟陂塘泉脉来。
春归欲验将何许,柳腰杏颊知春处。
出门矫首望四郊,满目都无故园树。
暖景犹疑是故园,纷红糅白终萧然。
黄茅不受春色染,化工无地施妖妍。诗句解析:
- “愁见繁云贴死灰,骤喜春从天际回”描绘了诗人在看到天空中的云彩时,初见时感到沉闷压抑,但随后惊喜地发现春天从远方归来的景象。
 - “晴云流烂满峰起,潋滟陂塘泉脉来”进一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晴朗的天气使得云彩变得绚烂多彩,山间陂塘的水脉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活跃起来。
 - “春归欲验将何许,柳腰杏颊知春处”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到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春天美丽之处的好奇。
 - “出门矫首望四郊,满目都无故园树”描绘了诗人走出家门,环顾四周,却看不到故乡树木的情景,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家园的深深眷恋。
 - “暖景犹疑是故园,纷红糅白终萧然”继续表达了诗人对于温暖春天景色的疑惑和困惑,因为这样的景色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故乡。
 - “黄茅不受春色染,化工无地施妖妍”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界春天变化的一种感慨,认为春天的美景无法被任何植物所接受,春天的变化是如此的迅速和神奇。
 
- 作品赏析:
 
- 张嵲的《闽中早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对春天的各种细节描写,如“晴云流烂满峰起,潋滟陂塘泉脉来”等,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画面。
 - 整首诗虽然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情感。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 写作背景:
 
- 《闽中早春》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南宋时期,由于政治原因被迫流落至闽中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思念,另一方面,他又对新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种复杂的情绪使得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既有对家乡的眷恋,又有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 此外,诗人通过对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还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也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闽中早春》不仅展示了宋朝诗人张嵲对春天景象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