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堂寓兴

疏竹闲花阴,了无尘土侵。
旌麾千骑长,风月一堂深。
海气生吟榻,烟香披醉襟。
山翁方自得,莫问去留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逍遥堂寓兴》是宋代诗人张伯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解读:

  1. 作者介绍
  • 张伯玉,字子高,南宋诗人。他的生平不详,但能创作出如《逍遥堂寓兴》这样的作品,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在宋诗中,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逍遥堂寓兴》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态度的态度。
  1. 原文与翻译
  • 《逍遥堂寓兴》全诗如下:“疏竹闲花阴,了无尘土侵。旌麾千骑长,风月一堂深。海气生吟榻,烟香披醉襟。山翁方自得,莫问去留心。”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1. 主题与思想
  • 诗中“疏竹闲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没有受到世俗尘埃的侵扰。这种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旌麾千骑长,风月一堂深”描绘了宴会或聚会的场景,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这可能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官场繁忙生活的某种程度的反思或超脱。
  • “山翁方自得,莫问去留心”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不关心世事纷扰,只专注于个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逍遥堂寓兴》不仅是一首诗文作品,更是一幅展示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艺术画卷。它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倾向,还揭示了他们在动荡时代中寻求心灵安宁的努力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