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惜春

白日不暂住,催春去忽赊。
频须倾绿蚁,未忍扫残花。
渐恐凋双鬓,堪惊远别家。
歌台重一望,烟柳数行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人惜春》是宋朝张咏的作品,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流逝的感伤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张咏(九四六~一 一五),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历任多个要职,如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秘书丞等。
  1. 诗歌原文
  • 诗句摘录:“白日不暂住,催春去忽赊。频须倾绿蚁,未忍扫残花。渐恐凋双鬓,堪惊远别家。歌台重一望,烟柳数行斜。”
  • 格律分析:《和人惜春》采用了首句不入韵的格律特点,押六麻韵,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1. 内容赏析
  • 情感表达:张咏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春天短暂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用“催春去”暗示时光的迅速流逝,而“频须倾绿蚁”和“未忍扫残花”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
  • 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白日不暂住”、“渐恐凋双鬓”,以及“歌台重一望,烟柳数行斜”,这些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张咏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学兴盛的时代,诗歌在当时不仅是文学形式,也是表达政治观点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手段。
  • 社会意义:《和人惜春》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它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1. 现代影响
  • 文学地位:《和人惜春》作为宋代的五言律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至今仍被学者和普通读者所研究和赞赏。
  • 教育意义:在现代,这首诗仍然被用作教学材料,尤其是关于古代诗歌创作技巧和表达方法的教学案例。同时,它也常被用于文学爱好者和诗歌研究者的学习与研究之中。

《和人惜春》是宋朝张咏的杰作,它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