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台峭帆亭

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
乔木苍烟外,孤亭落照间。
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
目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卢台峭帆亭》是宋代诗人张斛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更详尽地分析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
  • 张斛,字德容,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生活在宋末金初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了宋朝与金朝之间的变迁,并在金朝为官。在徽宗末年曾担任武陵知州,后来因金朝的灭亡,被索北归,最终在仕金期间为秘书省著作郎。
  1. 诗歌原文
    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
    乔木苍烟外,孤亭落照间。
    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
    目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卢台峭帆亭》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画面,其中高高的秋日余晖、远处苍茫的树木和孤立的小亭子,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这种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
  • 语言精炼: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来传达情感,如“落照”、“潮满”等,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个具体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 含蓄蕴藉:尽管《卢台峭帆亭》是一首简短的五言律诗,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却非常深刻。诗中的“目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表达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故乡和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卢台峭帆亭》作为宋末金初时期的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不容忽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展示了宋代诗歌的风采,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卢台峭帆亭》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也能够体会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