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牧司雨中池上作

累朝困炎威,一雨转愁意。
偶看碧芦丛,宛在沧洲地。
岸草闲自滋,庭叶纷以坠。
移床就幽窗,檐溜聒清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群牧司雨中池上作》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一幅雨后山中群牧图。诗以“雨中”为题,描绘的是一幅山居的图画,而“牧童”则是这幅画中的主要人物。

这首诗的大意是:

  1. 首联“群牧归来雨后时,草深茅屋映斜晖。”描述的是牧童归来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即草深茅屋,在雨后的傍晚时分显得格外美丽。
  2. 颔联“竹里馆前溪水响,柳边亭畔草虫鸣。”描绘了竹林里的水声和柳边的虫鸣,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颈联“青石小径通幽处,白杨疏影洒清辉。”则进一步描绘了山路的幽静和白杨树的清辉,给人以深远的感觉。
  4. 尾联“独倚危栏思远道,闲看云起月明中。”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以及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中的牧童归家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竹、柳、石、杨等植物都代表着不同的意境和文化象征,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