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周畏知寓斋

知君随寓即能安,久矣家山咏考槃。
幕府漫游从鬓秃,竹窗寄傲有书观。
此身讵可忘三省,世路何妨阅万端。
俯仰周旋皆实理,未应只向寓中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周畏知寓斋’ 是宋代诗人张栻的作品之一。张栻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的诗作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下面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信息:

  1. 作者简介: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庵,后改仲愚,号南轩,江西汉阳人,世称张南轩、湖湘先生。他与朱熹齐名,为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宋明八大家之一。

  2. 作品原文及解析

  • 原文:“知君随寓即能安,久矣家山咏考盘。幕府漫游从鬓秃,竹作寄傲有书观。此身讵可忘三省,世路何妨阅万端。”
  •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思考。“知君随寓即能安”意味着在朋友的陪伴下生活可以安心;“久矣家山咏考盘”则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生活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怀旧;“幕府漫游从鬓秃”描绘了诗人在官场中四处奔波的形象,“竹作寄傲有书观”则展现了诗人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寄托其志向和情感;最后两句“此身讵可忘三省”,“世路何妨阅万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豁达态度和对复杂世事的接纳。
  1. 历史背景
  • 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理宗淳祐初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南宋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的政治环境较为复杂,朝廷内外的斗争激烈,而张栻作为一位学者和官员,他的诗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容: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抒情之作,它还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通过对朋友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仕途的感慨,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典型的宋代诗词风格,如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影响评价
  • 文化贡献:张栻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宋代诗歌的内容,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
  • 学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宋代文学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张栻及其作品的研究,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点。

《赋周畏知寓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张栻生平和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追求。这不仅是对张栻个人的评价,也是对宋代文学整体价值的一次审视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