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驱敌骑傍淮淝,又是忠贤许国时。
扶义东吴回日毂,宣威西蜀正参旗。
暂逢贝锦辞黄阁,却续金华上赤墀。
联事乌台馀病骨,仰看麟阁写英姿。
送德远枢密初召赴经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德远枢密初召赴经筵》是张守的作品,而非宋代的文学巨匠苏轼所创作。此诗全文如下:长驱敌骑傍淮淝,又是忠贤许国时。扶义东吴回日毂,宣威西蜀正参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国家危难时期的政治抱负和对友人的鼓励之情。
张守的生平与时代背景需要被了解。《送德远枢密初召赴经筵》的创作时间是南宋建炎初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提出之时,张守在此历史背景下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等,并在高宗四年被任为参知政事。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诗中的“长驱敌骑傍淮淝”暗示了诗人希望驱逐侵略者的决心,而“又是忠贤许国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于国家、为国家效力的渴望。诗歌中的“扶义东吴”和“宣威西蜀”则展现了诗人对东吴和西蜀地区的支持,以及其政治上的雄心壮志。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这首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张守作为宋代诗人,其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记录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后世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
从历史影响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张守个人的思想感情,也是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的产物。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送德远枢密初召赴经筵》是张守的作品,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政治抱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