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涎社燕尾,嗈嗈霜雁声。
两物巧相避,寸阴不得停。
我来燕未归,倏见雁南征。
客游何当还,节物凛可惊。
哀歌抚长铗,独夜羞短檠。
念营堂上巢,愧尔飞冥冥。
客居闻雁有感
介绍
《客居闻雁有感》是宋代诗人张守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表达了诗人在异地他乡听到鸿雁南飞时的感怀之情。《客居闻雁有感》是一首具有深刻意境和情感表达的文学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同时也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乡情绪。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张守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诗中的“涎涎社燕尾,嗈嗈霜雁声”形象地描绘了燕子和大雁这两种常见的候鸟,通过对比它们的动作,诗人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还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此外,“我来燕未归,倏见雁南征”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期盼团圆的心情。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客居闻雁有感》采用了典型的五言排律形式,通过对仗工整、韵律优美,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我来燕未归,倏见雁南征”中,“我来”与“燕未归”形成时间上的对比,而“倏见雁南征”则与“来”形成了空间上的呼应。这种巧妙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状态的感受。
从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方面考虑,《客居闻雁有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传统节令的关注及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士人因战乱或其他原因被迫流离失所,如诗中所述:“哀歌抚长铗,独夜羞短檠”,这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抒发,更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人文情怀和历史背景。
从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上看,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客居闻雁有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后世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本。它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
《客居闻雁有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特艺术魅力和强烈情感表达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更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命运,是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