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其一丹桂

霞绮浓披翡翠,晨光巧上珊瑚。丹林偏许下清都。香占深岩烟雨。
秋到九华宫殿,赭袍红借繁珠。广寒桂与世花殊。不带人间风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月 · 赋丹桂》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出自于《全宋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创作时期:据《西江月》的创作时间推断,此词可能写于南宋时期,即辛弃疾的仕途经历中,他因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而遭受排挤,最终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的时期。这一时期,辛弃疾对恢复国家统一的愿望强烈,同时也有对时局失望的情感。
  2. 艺术特色:《西江月 · 赋丹桂》作为辛弃疾的代表词作之一,其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这首词通过对丹桂的描绘,寄托了词人对理想的追求以及面对现实无力的悲愤之情。
  3. 情感表达: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丹桂这一物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无奈与坚持。
  4. 文学地位:《西江月·赋丹桂》作为辛弃疾词作的一部分,不仅展现了其词风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同时,这首词在后世也被视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江月 · 赋丹桂》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通过对丹桂这一意象的描写,词人传达了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了解《西江月 · 赋丹桂》的背景和主题,还有助于深入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宋代词的发展脉络。在欣赏这首词时,读者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之美。

《西江月 · 赋丹桂》是辛弃疾以丹桂为题材所创作的一首词,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意义,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