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橹

静夜有舟下,中流闻橹声。
隔窗灯已暗,卷幔月微明。
渐向寒湾远,遥应宿枕惊。
客心何苦急,曾是不缘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橹》是宋朝著名文学家梅尧臣的代表作品之一。《闻橹》这首诗描绘了夜晚静谧的情境,舟行水中,传来橹声,诗人隔着窗户听到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
  • 时代特征:《闻橹》创作于宋朝时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代,文人墨客辈出,诗风多样。
  • 作者身份:梅尧臣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以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怀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矛盾。
  • 艺术风格:梅尧臣的诗作注重平实自然的语言,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其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关注民生的情怀。
  1. 诗歌内容
  • 开头描写:“静夜有舟下”,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艘小船在静静的水面上行驶的场景。
  • 中段描述:“中流闻橹声”。随着船行至江中,传来了船只行驶时发出的声音。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隔窗灯已暗,卷幔月微明”两句表达了对这种宁静夜晚的感慨以及自己孤独的情感。
  • 结尾感悟:“客心何苦急,曾是不缘名。”最后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即人们往往因为名声而奔波劳碌,忽视了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
  1. 诗歌特色
  • 语言简练:《闻橹》语言简洁明了,用词朴素无华,但富含深意。
  •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具体的景象描绘,又有深刻的情感抒发,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 哲理思考: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引出了对人生、名誉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1. 文学影响
  • 历史地位: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闻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被后人广为传颂。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梅尧臣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诗风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闻橹》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更是宋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远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