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次寿州

昔人把菊望青榼,今我持酒无黄花。
自催屋里红鳞脍,不弹墙头白项鸦。
寿春城高枕淮水,绿蒲疏疏暮帆起。
登临不学孟参军,帽坠山风费嘲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次寿州》是宋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九日次寿州》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高望远的情感体验。诗中“昔人把菊望青榼,今我持酒无黄花”描绘了与古人赏菊饮酒的情景对比,而“自催屋里红鳞脍,不弹墙头白项鸦”则展现了诗人自己动手烹饪佳肴、不打扰他人安宁的闲适生活。
  2. 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他以现实主义的诗歌著称,尤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在散文和词赋领域有突出表现。梅尧臣一生经历了多次升迁和沉浮,最终在50岁之后才获得仁宗皇帝的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3. 诗歌赏析:此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见长。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生活的描写,诗人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例如,“绿蒲疏疏暮帆起”一句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下水面上的绿色蒲草随风摇曳,远处的船只开始启航的景象,既生动又富有画面感。
  4. 艺术手法:梅尧臣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和借景抒情等。例如,“帽坠山风破一舟”中的“帽坠山风”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帽子以人的特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这种艺术技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九日次寿州》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个时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反映,它通过简洁而深邃的文字,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感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还展示了梅尧臣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艺术追求和风格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