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爱乐天池上篇,买池十亩皆种莲。
薄城万竿竹㛹娟,藤缆系桥青板船。
折腰大菱不直钱,鵁鶄鸂鶒沙际眠。
水从太湖根底穿,月出洞庭山上圆。
公归与客相留连,秋风鹤唳春杜鹃。
班鲈斫脍红缕鲜,紫豉煮莼香味全。
我思白傅在三川,吴船虽有吴馔偏。
当时九老各华颠,裴令来过吟复联。
至今怪石存旧镌,七叶树荫黄金田。
羡公有子胜昔贤,高门通车千万年。
邵郎中姑苏园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邵郎中姑苏园亭》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部作品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作品背景:《邵郎中姑苏园亭》创作于北宋时期,是诗人对苏州地区园林景观的描写。苏州园林以其精巧布局、雅致建筑和水景著称,梅尧臣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他的美学追求。
内容概述:诗中描述了梅尧臣在苏州园林中的所见所感。他喜爱乐天池上篇的景象,并在自己的园亭中模仿了这一景象。园内有万竿翠竹,藤缆系桥,青板船悠然其中。池塘里大菱不直,鵁鶄鸂鶒在沙洲间栖息。湖水源自太湖,月光映照在洞庭山上,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秀美的江南水乡图。
艺术特色:《邵郎中姑苏园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梅尧臣在这首诗中体现了写实主义风格,反对当时的西昆体诗歌,强调诗歌应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表达。其次,诗作的语言简练而含蓄,反映了宋诗“开山祖师”的特点。此外,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如竹、水、莲等,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态度。最后,诗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邵郎中姑苏园亭》不仅展示了梅尧臣作为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