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一日下昭亭舟中

平生山野性,坐卧爱流水。
适从昭亭来,兴自明河起。
小舟浮轻槎,身入星辰里。
饮牛谁家郎,照鬓谁家子。
隔岸心相望,翻然洲鹊喜。
滩头磷磷石,欲赠畏指毁。
留取自支机,成都无卜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十一日下昭亭舟中》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平生山野性,坐卧爱流水。
    适从昭亭来,兴自明河起。
    小舟浮轻槎,身入星辰里。
    饮牛谁家郎,照鬓谁家子。
    隔岸心相望,翻然洲鹊喜。
    滩头磷磷石,欲赠畏指毁。
    留取自支机,成都无卜士。

  2. 诗歌赏析

  • 自然意象:梅尧臣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通过“山野性”和“流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向往。
  • 情感表达: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昭亭的愉悦心情,通过乘坐小舟,感受河流带来的清新与自由。
  • 人物描写:诗中的主人公可能正在欣赏河边的风景,或是与朋友相聚,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时光。
  1. 作者简介
  •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梅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与欧阳修、苏舜钦并称为”欧苏梅马”,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有机会在山水间寻找灵感,抒发情怀。梅尧臣作为当时的一位学者,其作品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1.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九月十一日下昭亭舟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态度的理解,为后世所传颂。
  • 文化传承:此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梅尧臣的这首《九月十一日下昭亭舟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人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哲理和美学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