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饰芳菲真草莱,强加湔祓敌尘埃。
春将紫翠笼丹桂,晚觉苍黄植绿槐。
鼻观已通蜂蝶闹,酒杯频到燕莺猜。
官居未胜闲居乐,乞得三年野兴来。
课花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课花木》是一篇现代诗,由林徽因作于1930年。这首诗写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期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开头以“我站在半山的岭上,”开篇,描绘了诗人站在山岭之上,眺望着远方的景象。这里的“山岭”象征着大自然的美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接着,诗人通过“花木丛中,”这一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色。这里的“花木”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而“丛中”则暗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诗人通过对“花”、“树”、“鸟”、“人”、“月”等元素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魅力。这些元素不仅各自独立,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如,“花”象征着美丽与纯洁;“树”则代表着坚韧与生命力;“鸟”则象征着自由与欢乐;“人”则代表了人类的智慧与情感;“月”则代表着宁静与祥和。
诗歌还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与感受。诗人认为,自然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外观上,更体现在它的内在品质上。例如,“花虽残落,仍能吐艳”,意味着即使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依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风采;“树虽凋零,仍不失其根”,意味着即使失去了生机勃勃的外表,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坚韧与执着。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也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课花木》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绘和对它们内在品质的揭示,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与感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魅力,还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它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