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转庵弹琴

竞春人去客苔侵,喜对安仁理玉琴。
百尺游丝非助我,一声啼鴂是知音。
湘桃作意红兼白,碧柳随宜浅更深。
昨日胭脂今日雪,可怜墙角两来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转庵弹琴》是宋代诗人许及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宁静夜晚中聆听转庵弹琴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极高评价和对音乐美的深刻理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许及之(生卒年不详),字深父,自号东湖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尤擅长写景与咏史,其诗作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无华,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 作为一位文学家兼音乐家的诗人,许及之不仅在诗歌领域有卓越成就,其音乐才华也颇为出色。据记载,他能弹奏多种乐器,尤其是古琴,他的琴艺在当时已颇具名气。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如下:“竞春人去客苔侵,喜对安仁理玉琴。百尺游丝非助我,一声啼鴂是知音。湘桃作意红兼白,碧柳随宜浅更深。昨日胭脂今日雪,可怜墙角两来禽。”
  • 译文:随着春天的到来,人离去了而留下的是寂寞和冷清,我欣喜地面对着安仁整理着玉琴。虽然百尺游丝并不为我助力,但一声啼鴂却成了我的知音。湘桃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意愿,碧柳则随着四季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深浅色彩。昨日的胭脂色如今已经变成了雪花,可怜的墙角两只鸟儿还在继续歌唱。
  1. 诗句解析
  • “竞春人去客苔侵”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象,人们在春天离开后,留下的只有被苔藓侵袭的空旷场地。这种对比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 “百尺游丝非助我”中的“百尺游丝”象征着飘渺而不确定的希望或情感,而“非助我”表达了一种孤独感,即虽有美好的愿望,却难以实现。
  • “一声啼鴂是知音”中的“啼鴂”是一种古代传说中能够预报春耕开始的鸟叫,此处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希望,而“是知音”则表达了作者与自然之间深深的共鸣和理解。
  • “湘桃作意红兼白,碧柳随宜浅更深”通过使用湘桃和碧柳这两个意象,展现了春天中色彩的变化和生长的过程。湘桃的颜色变化暗示着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昨日胭脂今日雪,可怜墙角两来禽”则从颜色的转变联想到季节的变迁,从鲜艳的胭脂转变为洁白的雪,墙角的鸟儿也经历了从春天到冬天的转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听转庵弹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如运用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历史背景与影响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众多,诗歌创作活跃。《听转庵弹琴》作为许及之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生活态度。
  • 在文学史上,许及之的这首诗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启示。

《听转庵弹琴》不仅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和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