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别张伯逢先生

强鞭驽蹇逐尘踪,百驾方成跬步功。
天地有心成草木,蚊蝇无力负衡嵩。
纷然又见瓜期及,晚矣犹思吾道东。
一寸古心长自歉,依依馀恨满西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别张伯逢先生》是宋代诗人彭汝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彭汝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奉别张伯逢先生》
    强鞭驽蹇逐尘踪,百驾方成跬步功。
    天地有心成草木,蚊蝇无力负衡嵩。
    纷然又见瓜期及,晚矣犹思吾道东。
    一寸古心长自歉,依依馀恨满西风。

  2. 诗歌主题:本诗以告别友人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道路的思索。

  3. 艺术手法:诗人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如以“驽蹇”喻己,暗示自己虽有才能但未得志,而“蚊蝇”则暗示了自身的无力感和社会现实的残酷。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尘踪”、“草木”、“衡嵩”,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情感表达:诗人在告别之际,既有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又有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与期待。特别是“晚矣犹思吾道东”一句,流露出对理想道路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5.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奉别张伯逢先生》不仅是彭汝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手法以及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喜爱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不仅能够提供审美上的享受,更能够引发人们对于人生、友情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