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喜向来因折屐,含悲今日为闻筝。
人间悲喜何时了,携伎东山载酒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失喜向来因折屐,含悲今日为闻筝。
人间悲喜何时了,携伎东山载酒行。
《谢公像》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的一篇散文,发表于1945年。这篇文章以“谢公”为题,描绘了唐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画像,并借以抒发其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郭沫若在文章中详细描绘了王羲之的外貌特征,包括他高挺的鼻梁、炯炯有神的眼睛等。他还细致地描写了王羲之的服饰,如长衫、宽袖、束腰等,以及他的笔法,如运笔如龙、力透纸背等。通过对王羲之形象的塑造,郭沫若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书法家的敬仰之情。
《谢公像》还涉及到了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话题。郭沫若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同时,他也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书法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谢公像》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通过描绘王羲之的形象和书法技艺,展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