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

维舟沔南岸,置酒岘山堂。
入坐松雨湿,吹衣水风凉。
烟岭火明灭,秋湍声激扬。
乍释尘垢累,况馀灯烛光。
羊公昔宴客,为乐未遽央。
而我独今夕,携家对壶觞。
颇适麋鹿性,顿惊清兴长。
归去任酩酊,讵期夸阿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是宋代诗人曾巩的代表作之一。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曾巩,字子固,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于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其早年便与兄长共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2. 作品原文:维舟沔南岸,置酒岘山堂。入坐松雨湿,吹衣水风凉。烟岭火明灭,秋湍声激扬。
  3. 作品鉴赏: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诗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沔南岸边停船,登上岘山之巅置酒,入座之时松涛阵阵,吹动衣衫,感受着微风带来的凉爽;随着视野逐渐开阔,烟雨缭绕的山峰上,火光闪烁不定,湍急的水流声似乎在激情澎湃地歌唱。
  4. 背景介绍:《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是一首描写诗人夜晚登高望远、饮酒赏景的诗作。诗中的“岘山”,位于现在的湖北襄阳市附近,是一个充满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的地方。此诗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之美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5. 写作手法:曾巩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烟岭火明灭”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而“秋湍声激扬”则形象表达了水流的声音犹如激昂的音乐。这些细腻的笔触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景色之美。

《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不仅是曾巩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及其对美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