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朱一夔同舟

寒劲滋烟浪,根浮蹈雪霜。
同舟谙楚俗,空橐返吴乡。
聚散羁情远,行藏话柄长。
骤逢接言笑,直觉背时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安丰朱一夔同舟》是宋代诗人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这首诗不仅是董嗣杲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宋代诗歌艺术的珍贵资料。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出生于杭州(今属浙江),在咸淳末年(1274年)曾任武康令。
  • 尽管宋亡后,董嗣杲选择了隐逸之路,但他并未完全脱离尘世,而是继续与当时的文人进行交往,并有诗集传世。
  1. 诗词原文
  • 寒劲滋烟浪,根浮蹈雪霜。
  • 同舟谙楚俗,空橐返吴乡。
  • 聚散羁情远,行藏话柄长。
  • 骤逢接言笑,直觉背时妆。
  1. 诗歌赏析
  • 诗中“寒劲滋烟浪,根浮蹈雪霜”描绘了一幅冬日江边的景象,寒冷而孤寂;“同舟谙楚俗,空橐返吴乡”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以及旅途中的经历和见闻。
  • “聚散羁情远,行藏话柄长”反映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离别与重逢,以及对世事的感慨和思考;“骤逢接言笑,直觉背时妆”,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人际交往的微妙感受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性。

《安丰朱一夔同舟》不仅在艺术上表现了董嗣杲深厚的文学造诣,也深刻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情感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宋代文化和文人心态,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生活、历史和文化变迁所持有的态度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