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分司衙

往来几苦浪涛惊,尘役而今亦懒营。
雪积墙腰连屋莹,日涵城影接江平。
市楼有酒晴旗小,宾馆无人夜榻清。
孤坐搜吟难造妙,霜风吹月纸窗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分司衙》是董嗣杲的诗作,描绘了诗人身处分司衙署的闲适与孤独生活。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 (今属浙江)人,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咸淳末年(1274年)任武康令,后因宋亡入道,隐居西湖上,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他的文学成就在宋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尤以其诗歌著称。
  • 创作时期:据记载,《留分司衙》是在董嗣杲晚年隐居西湖上时创作的,这个时期的董嗣杲心境已大不同于往昔,对世俗事务的疏离和淡泊成为了其诗歌的重要主题。
  1. 诗歌原文
  • 《留分司衙》全文如下:“往来几苦浪涛惊,尘役而今亦懒营。雪积墙腰连屋莹,日涵城影接江平。市楼有酒晴旗小,宾馆无人夜榻清。孤坐搜吟难造妙,霜风吹月纸窗明。”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董嗣杲在分司衙署中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尘世繁华的淡然处之。首句“往来几苦浪涛惊”展现了诗人过去生活的奔波劳顿,而如今却已不愿再为俗事忙碌;“尘役而今亦懒营”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世俗事务的疏离和淡泊。
  1. 艺术风格
  • 意境营造:《留分司衙》的意境宏大而深远,通过对分司衙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诗中雪积墙腰、日涵城影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 语言特色:董嗣杲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如“雪积墙腰连屋莹”一句,通过色彩的渲染和光影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清晰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世界中。
  1. 情感表达
  • 孤独与超然:《留分司衙》中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孤独感和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诗中的“孤坐搜吟难造妙”,表达了诗人独自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持。同时,“霜风吹月纸窗明”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 对现实的批判:虽然《留分司衙》整体给人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但其中也不乏对现实的批判。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琐事,暗示了现实生活的复杂与矛盾,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历史文化意义
  • 文人隐逸的象征:《留分司衙》不仅是董嗣杲个人的隐逸生活写照,也是当时文人群体隐逸思潮的体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了隐逸作为应对世事的方式,而《留分司衙》则是这种选择的艺术表达。
  • 宋亡之后的反思:从《留分司衙》中,可以感受到董嗣杲对宋亡之后的深刻反思。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旧时代的留恋以及对新生活的适应过程,这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共同的心理体验。

《留分司衙》不仅仅是董嗣杲个人生活的写照,更是南宋末年社会变迁和个人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