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盐角行

山中一种乌盐树,剥皮为角开春路。牧童把去上牛吹,烟草茫茫没远陂。
一声两声兮桑青柘绿,三声四声兮麦绽秧肥。山花如火遮眉目,吹此田家太平曲。
三年不听此曲声,卷却地皮人痛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乌盐角行》是宋朝诗人舒岳祥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田野中牧童吹奏乌盐角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和农民的辛劳,同时也传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舒岳祥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歌多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作品背景:《乌盐角行》创作于宋朝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但诗中的牧童和农田依然充满生机与希望。
  3. 诗中意象:诗中的“乌盐角”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农作物的生长。“牧童”、“牛”、“烟草”、“麦子”等元素则描绘了一个宁静而辛勤的乡村画面。
  4. 情感表达:诗通过“三声四声兮麦绽秧肥”等句子表达了对农业劳动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
  5. 艺术特色:舒岳祥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平仄韵律,使得整首诗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同时,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6. 鉴赏评价:戴复古在其《乌盐角行·序》中称赞这首诗“能荡时人知稼穑”,意味着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理解当时的农耕文化和社会现实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7. 现代意义:虽然时代已远去,但《乌盐角行》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它所体现的生活哲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8. 学习建议:对于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乌盐角行》来了解宋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乌盐角行》不仅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优美诗篇,也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和农业经济不可或缺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