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涤洞

松风吹客衣,缥缈凌绝境。
古洞不见日,篝灯入幽暝。
苍苔晕石花,奔泉弄云影。
仙游愿初遂,秋山魂未省。
我生有宿约,结屋天柱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大涤洞》是宋代诗人程镗所作的一首古体诗,描述了诗人游览大涤洞的所见所感。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信息:这首诗是程镗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所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山水美景的热爱。诗作原文如下:
    松风吹客衣,缥渺凌绝境。
    古洞不见日,篝灯入幽暝。
    苍苔晕石花,奔泉弄云影。
    仙游愿初遂,秋山魂未省。
    我生有宿约,结屋天柱顶。

  2. 创作背景:在唐代弘道元年(683年),大涤山奉敕建天柱观,而乾宁二年(895年),钱缪改建后称天柱宫。至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洞霄宫又因皇帝命令改名为洞霄宫,并成为文人墨客游玩的胜地。程镗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影响。

  3. 鉴赏内容:《游大涤洞》不仅描绘了诗人游历大涤洞时的所见之景,还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心境。诗中的“松风吹客衣”描绘了诗人被自然风物所吸引的情景;“缥渺凌绝境”则表现了大涤洞的高远与神秘;“苍苔晕石花”等句则形象地展现了大涤洞内的自然美。此外,诗中提到的“仙游愿初遂”,“秋山魂未省”,透露出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4. 历史地位:大涤洞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还是历史上的重要遗址。它见证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同时,大涤洞也是许多古代文人骚客游赏和吟咏的场所,如唐代弘道元年的大涤山建天柱观,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奉敕改名为洞霄宫等,这些都为大涤洞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游大涤洞》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人文历史的厚重完美融合。对于喜欢古典文学和自然风光的朋友们,不妨一读程镗的《游大涤洞》,去感受古人的情怀与当下的自然之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