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游重云

久厌尘笼万虑昏,喜寻泉石暂清神。
目劳足倦深山里,犹胜低眉对俗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草堂游重云》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草堂游重云》的作者是程颢,字伯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他生活在公元1032年至1085年之间,他的生平与理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程颢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北宋初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形成。
  2. 作品原文:诗中描绘了作者对尘世纷扰厌倦的心情。”久厌尘笼万虑昏,喜寻泉石暂清神”表达了他对喧嚣世界的疏离感和对自然清静的追求。”目劳足倦深山里,犹胜低眉对俗人”则反映了他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认为在山林之中,即使面对世俗之人,也能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
  3. 整体翻译:整首诗用词简练,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它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向往自然之美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目劳足倦深山里”与“犹胜低眉对俗人”,诗人突显了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重要性。
  4. 词句注释:诗句中的“游重云”可能指的是游历于云雾缭绕的山川之上,以期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也隐喻了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5. 白话译文:“长久以来我已经厌倦了被尘世的烦恼所困扰,我渴望找到一处泉水和石头的地方来暂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眼睛疲惫不堪,脚也感到疲倦,但我仍然选择深入山林,因为在那里,我可以比对俗世的人群更为自由。”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6.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离开官场后,退隐山林时所作。此时,他远离了政治纷争和名利之争,转而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寻找精神上的慰藉。这种心境的转变,使得他在诗歌中展现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7. 名家点评:许多文学评论家和学者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程颢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透露出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独到见解。诗中的自然意象和哲理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
  8. 轶事典故:程颢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学术成就,但他的生活并不总是光鲜亮丽的。据史料记载,他曾在仕途上遭遇挫折,甚至一度被贬为地方小官。这些经历可能促使他在诗歌中更注重内心的抒发和对自然之美的颂扬。
  9. 作品赏析鉴赏:对于这首《草堂游重云》,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既生动又具有哲理性;其次,从主题思想来看,此诗表现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精神解放的主题,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最后,从历史文化背景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因此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也值得深入探讨。

通过对《草堂游重云》及其相关人物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宋代文化及其在现代的价值。《草堂游重云》不仅是一首诗的艺术表现,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理解以及对自然界的深厚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