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岚浮动光相射,峭壁横斜罅欲开。
比似雁山多秀发,丰棱那复让天台。
大丘至黎坑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丘至黎坑口》是宋代诗人葛绍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介绍该文学作品:
作者背景:葛绍体,约生于1216年前后,是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黄岩(今属浙江)。他在嘉兴等地做过地方官,并留下了《东山诗文选》,尽管已佚但被后人辑录。葛绍体的生平与诗歌创作都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内容:《大丘至黎坑口》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审美情感。诗中的“重岚浮动光相射”形容山峰云雾缭绕,光线交错的景象;“峭壁横斜罅欲开”则描绘了峭壁间若隐若现的裂缝,给人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感觉。整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葛绍体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文学地位:《大丘至黎坑口》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简洁的句式和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学习宋诗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葛绍体的艺术成就,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地理、以及自然景观的重要文献。
艺术特点:从艺术角度看,《大丘至黎坑口》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意象鲜明,如“重岚浮动”“峭壁横斜”,生动地勾勒出山峦的轮廓和气势;②语言简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象和情感;③结构严谨,全诗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小诗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大丘至黎坑口》不仅是葛绍体个人艺术才华的体现,也是宋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通过了解这首诗及其背景,读者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丘至黎坑口》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