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其一忆别

门掩垂杨,宝香度、翠帘重叠。春寒在,罗衣初试,素肌犹怯。薄霭笼花天欲暮,小风送角声初咽。但独褰、幽幌悄无言,伤初别。
衣上雨,眉间月。滴不尽,颦空切。羡栖梁归燕,入帘双蝶。愁绪多于花絮乱,柔肠过似丁香结。问甚时、重理锦囊书,从头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其一忆别》是宋代词人程垓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对这首词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程垓,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的孙子,与苏辙为兄弟关系。程垓的家族与苏轼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 程垓在文学上有着不俗的成就,曾游历临安等地,并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宋代有很高的评价,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词原文
    门掩垂杨,宝香度、翠帘重叠。春寒在,罗衣初试,素肌犹怯。薄霭笼花天欲暮,小风送角声初咽。但独褰、幽幌悄无言,伤初别。
    衣上雨,眉间月。滴不尽,颦空切。羡栖梁归燕,入帘双蝶。愁绪多于花絮乱,柔肠过丁香结。问甚时、重理锦囊书,从头说。
  2. 诗词赏析
  • 意境营造:《满江红·其一忆别》通过描绘细腻的场景和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词中的“门掩垂杨”、“宝香度、翠帘重叠”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词中通过对春寒、薄霭、小风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感受。尤其是“伤初别”三字,直接点明了词的主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程垓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复杂深刻的情感。同时,他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
  1. 历史背景
  • 《满江红·其一忆别》创作于南宋时期,此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词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矛盾重重,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程垓作为一位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文人,其作品必然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满江红·其一忆别》既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可能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1. 文化价值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程垓的《满江红·其一忆别》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宋词艺术成就的体现。
  • 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1. 后世影响
  • 程垓的《满江红·其一忆别》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后来的词人在创作中受到了程垓作品的启发和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 此外,该词也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了学习宋词的重要教材之一。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通过对该词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宋词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1. 现代传承
  • 在现代社会,程垓的《满江红·其一忆别》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它不仅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保存下来,而且通过各种方式被传播和普及。
  • 学校教育、文艺演出等多种途径都能看到这首词的身影。通过这些方式,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程垓的才华和成就,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满江红·其一忆别》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宋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风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