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 其五正月三日西山即事

山头翠树调莺舌。山腰野菜飞黄蝶。来为等闲休。去成多少愁。
小庭花木改。犹有啼痕在。别后不曾看。怕花和泪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菩萨蛮·其五正月三日西山即事》是南宋词人程垓所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词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菩萨蛮·其五正月三日西山即事》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字方回,号芦川居士,江西临川人,生活在公元1161年至1207年之间。
  • 程垓经历了丰富的人生起伏,包括官场的升迁和沉浮,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对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
  1. 创作背景
  • 《菩萨蛮·其五正月三日西山即事》是在南宋时期创作,具体时间为公元1161年至1207年之间。
  • 这一时期,程垓不仅经历了个人的生活变故,还目睹了南宋社会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这些经历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反映。
  1. 诗词原文
  • “山头翠树调莺舌。山腰野菜飞黄蝶。”描述了西山的自然美景,山头上的翠绿树木仿佛在模仿鸟儿的啭鸣,山腰上的野菜上飞舞着黄色的蝴蝶。
  • “来为等闲休。去成多少愁。”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无论是到来还是离去,都带来了深深的忧愁。
  • “小庭花木改。犹有啼痕在。”则是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描绘,尽管庭院中的花草已经更换,但依旧可以感受到曾经有人在此留下的痕迹。
  • “别后不曾看。怕花和泪残。”反映了词人在与友人分别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担心美好事物因自己的离别而变得残缺。
  1. 词句解析
  •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南宋时期文人的情感世界。通过“莺舌”、“黄蝶”等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词中的“愁”字多次出现,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这种愁绪贯穿全词,成为连接自然景象与人内心世界的纽带。
  • 最后一句“怕花和泪残”,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既美丽又哀伤的矛盾心情。
  1. 艺术特色
  • 《菩萨蛮·其五正月三日西山即事》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词风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画面感。
  • 词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莺舌”、“黄蝶”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时间的流转,而“啼痕”则暗示着离别带来的伤感。
  • 该词的结构紧凑,情感层次分明,从春到秋,从自然景观到人的情感变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
  1. 文化价值
  • 作为宋代词人的代表作之一,《菩萨蛮·其五正月三日西山即事》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 词中蕴含的哲理和审美情趣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情感表达等方面。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菩萨蛮·其五正月三日西山即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它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离别之情的细腻描绘,体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情感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