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致政奉议鲁公

翛然丈室老维摩,不愧家声旧曲阿。
事阅七朝推寿俊,庆钟六子半文科。
白莲入社尘缘息,朱绂通闺圣渥多。
空唱已闻生净域,可须薤露起悲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致政奉议鲁公》是宋代诗人葛胜仲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与赞颂,展现了诗人对政治和道德的深刻理解。下面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挽致政奉议鲁公》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人对时政的关注。在那个时代,朝政频繁更迭,许多官员被迫致仕,享受着国家的优待。这些官员往往被后人追念与怀念,因此出现了多首以他们为主题的诗歌。
  • 葛胜仲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其作品常常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状况的看法。通过这首诗,葛胜仲可能表达了对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但最终却无法再为国效力的官员的哀悼之情。
  1. 诗歌原文
  • 《挽致政奉议鲁公歌词》原文如下:“翛然丈室老维摩,不愧家声旧曲阿。事阅七朝推寿俊,庆钟六子半文科。白莲入社尘缘息,朱绂通闺圣渥多。”这四句诗不仅描绘了鲁公的生平事迹,还体现了作者对他人格的高度评价和对其政治生涯的肯定。
  • 诗中“翛然丈室老维摩”意味着鲁公虽年岁已高,但心态如维摩诘(即释迦牟尼的弟子须菩提),保持着超脱和宁静;“不愧家声旧曲阿”则表明鲁公家族世代传承良好的名誉和地位。
  • “事阅七朝推寿俊”指的是鲁公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个朝代,且多次被推崇为年轻一代中的杰出人物;“庆钟六子半文科”则暗示鲁公不仅个人成就非凡,也为其家族带来了荣耀,六个儿子中有五人成为了文学之士。
  1. 诗歌解析
  • 从诗的内容来看,葛胜仲对鲁公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仅赞扬了他的个人品德和才能,也对他的政治生涯给予了高度评价。
  • 诗中“白莲入社尘缘息”与“朱绂通闺圣渥多”两句,分别象征着鲁公脱离世俗的纷扰,以及他受到皇族恩宠和礼遇的情景。
  • 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鲁公离世的悲痛和哀思。

《挽致政奉议鲁公》不仅是一首表现对历史人物敬佩之情的诗作,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反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展示了宋代诗人葛胜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