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长清寺

迎宾一红亭,栋宇飞半岭。
松筠引幽步,以渐入佳境。
阴风起涧壑,凛冽噤蛙黾。
归云拥僧裓,飞溜入茶鼎。
支筇薰风阁,玉溪两峰并。
中阙认牢山,一点烟鬟整。
我来见所见,赍恨在俄顷。
丘樊绝泥滓,钟鼎值机阱。
老逐黑衣居,此心真炯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长清寺》是宋代诗人葛胜仲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围绕这首诗作进一步分析其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次长清寺》迎宾一红亭,栋宇飞半岭。松筠引幽步,以渐入佳境。阴风起涧壑,凛冽噤蛙黾。归云拥僧裓,飞溜入茶鼎。支筇薰风阁,玉溪两峰并。
  • 翻译:在这座长清寺中,迎宾处有一个红色的亭台,楼阁耸立在山的一半高地上。松树引领着幽静的小径,使人渐入佳境。一阵阴风吹过山涧,发出凛冽的声音使青蛙都停止了鸣叫。归云萦绕着僧人的衣襟,瀑布流入茶炉之中。手持拐杖我来到了薰风阁上,只见玉溪的两座山峰并列在一起。
  1. 诗歌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的“红亭”与“半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松筠”和“幽步”则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环境。通过“阴风”、“涧壑”等自然元素,诗人巧妙地传达出一种深遂与寂静。
  • 节奏韵律:“栋宇飞半岭”与后半部分的自然景致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歌结构上的平衡与和谐,同时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主题表达:全诗通过对长清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对生活平静与安宁的珍惜。
  1. 文学意义
  • 历史地位:葛胜仲作为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在当时以及后世均有较高的评价。《次长清寺》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及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
  • 艺术风格:该诗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特征,即注重自然景物的刻画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这种风格深受唐代诗歌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心灵宁静的审美追求。
  • 文化内涵:通过对长清寺这一具体地点的描绘,诗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有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禅宗思想的领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文化内涵。

《次长清寺》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而且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哲学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