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 吹柳絮

月痕依约到西厢。曾羡花枝拂短墙。初未识愁那得泪,每浑疑梦奈馀香。
歌逢袅处眉先妩,酒半酣时眼更狂。闲倚绣帘吹柳絮,问何人似冶游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铸的《瑞鹧鸪·吹柳絮》是一首描绘春夜美景和诗人内心情感的宋代诗歌。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月痕依约到西厢。曾羡花枝拂短墙。
    初未识愁那得泪,每浑疑梦奈馀香。
    歌逢袅处眉先妩,酒半酣时眼更狂。
    闲倚绣帘吹柳絮,问何人似冶游郎。

  2. 诗词注释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中的美景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看到花枝轻轻拂过矮墙,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这种美让他感到羡慕和向往。
  • “月痕依约到西厢”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如水,洒在西厢的窗边,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 “曾羡花枝拂短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美的赞赏和向往,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美景的一部分。
  • “初未识愁那得泪,每浑疑梦奈馀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他虽然还没有真正体验到忧愁,但似乎已经在梦中尝到了离别的苦涩。
  • “歌逢袅处眉先妩,酒半酣时眼更狂”描写了在歌声和美酒相伴下的愉悦和放纵,展现了诗人在欢乐中的自我放纵。
  • “闲倚绣帘吹柳絮,问何人似冶游郎”则是诗人在欣赏完美景后,产生了对那些风流倜傥之人的好奇和询问。
  1. 诗词鉴赏
  • 《瑞鹧鸪·吹柳絮》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动。
  •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的佳作。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1. 文学价值
  • 《瑞鹧鸪·吹柳絮》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这首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思想上给后人带来启示。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1. 创作背景
  • 《吹柳絮/瑞鹧鸪·吹柳絮》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当时北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借古讽今,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瑞鹧鸪·吹柳絮》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