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道子赴铨试

高才真干父,新渥继难兄。
舟楫维湘岸,簪缨觐汉京。
学虽工比兴,科亦要刑名。
书律三冬足,荣华一战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卢道子赴铨试》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卢道子参加官方考试的艰辛与决心。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介绍:

  1. 诗词原文
  • 高才真干父:形容卢道子才华出众,如同其父一般杰出。
  • 新渥继难兄:暗示卢道子在科举中遇到的竞争对手很强大。
  • 舟楫维湘岸:比喻他如行船般,在湘江岸边寻找通往京城的道路。
  • 簪缨觐汉京:描绘了卢道子穿着官服,准备去朝见皇帝的情景。
  • 学虽工比兴:虽然卢道子的学问擅长于比兴手法,但科考需要的是实用技能,因此他也在努力学习以应考。
  • 书律三冬足:表明卢道子勤奋学习,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 荣华一战成:意味着一旦通过考试,就能获得荣华富贵。
  1. 作者简介
  • 项安世:宋代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根据内容推测,可能是作者在科举考试前夕所作,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望。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项安世在《卢道子赴铨试》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深度。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力量和希望的人生画卷。
  • 情感表达:诗中的“舟楫维湘岸,簪缨觐汉京”等句,不仅描绘了卢道子的形象,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期待。
  • 文化内涵:项安世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卢道子赴铨试》作为项安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