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献甫云顶

举首看山不到山,每来留恨翠微间。
禅关但有经年约,使传终无一日闲。
春到柏林香渺渺,雨馀岩漏泻潺潺。
虎溪莫过虚邀客,猿鹤钟峰怅未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李献甫云顶》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 举首看山不到山:表达了诗人对远观山景的遗憾和渴望,“举首看山”意味着抬头看着山峰,而“不到山”则表达了一种无法触及的遗憾。
  • 每来留恨翠微间:翠微间指的是山林之间,“每来留恨翠微间”意味着每次来到这里都会有一些遗憾,因为无法完全欣赏到整个山的美景。
  • 禅关但有经年约:这里的“禅关”可能指的是与佛教相关的修行场所,“经年约”则意味着有一种长期的约定或承诺。
  • 使传终无一日閒:这句话中的“使传”可能是指某种使命或责任,“终无一日閒”表达了一种忙碌的状态,无法有空闲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 春到柏林香渺渺:春天到来时,柏林散发出淡淡的香气,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 雨馀岩漏泻潺潺:雨后,岩石之间的水流泻下,发出潺潺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虎溪莫过虚邀客:虎溪是一处风景名胜,这里没有真正的游客(可能指那些只是为了观光而非真正体验当地文化的游客),只有一些虚邀的客人。
  • 猿鹤钟峰怅未还:猿鹤在钟峰上的鸣叫让人感到怅惘,它们似乎还没有回到自己的栖息地。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和李献甫云顶》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举首看山”、“留恨翠微间”、“禅关”、“使传”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它还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时间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性。
  1. 写作背景
  • 作者生平:冯山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 创作时期:这首诗写于冯山晚年,那时他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扰,更多地投入到了对自然和文化的研究之中。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时期,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看法。《和李献甫云顶》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态度。

《和李献甫云顶》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学特色和社会背景,以及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