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后唐王仁裕舍人留题自然观

黄鹤仙音久寂然,嘉陵江上碧峰端。
惟馀寂寞烟霞馆,空老阴森桧柏坛。
药灶绕行云彩动,诗牌吟拂玉声寒。
虚无踪迹何须问,自有清名不死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尤其是宋代的冯山所作的《和后唐王仁裕舍人留题自然观》,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冯山(生卒年不详),字允南,一字献能。他以鸿硕先生之名著称,是宋普州安岳人。他的文学成就颇丰,著有《春秋通解》及《冯安岳集》。冯山于嘉祐二年进士,后因故退居二十年,晚年再次被范祖禹引荐入朝为祠部郎中。尽管其官位并不显赫,但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却广受赞誉。

  2. 诗歌原文:《和后唐王仁裕舍人留题自然观》:
    黄鹤仙音久寂然,嘉陵江上碧峰端。
    惟馀寂寞烟霞馆,空老阴森桧柏坛。
    药灶绕行云彩动,诗牌吟拂玉声寒。
    虚无踪迹何须问,自有清名不死丹。

  3. 诗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风景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独特理解。诗中的“黄鹤仙音久寂然”与“嘉陵江上碧峰端”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氛围;而“惟馀寂寞烟霞馆,空老阴森桧柏坛”则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无情流逝。

  4. 主题探讨:诗中“虚无踪迹何须问,自有清名不死丹”一句,反映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的向往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求。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超然,也是对精神世界的升华。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赞美上,更体现在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上。

  5. 文化意义:冯山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深深热爱。这在当时社会动荡、文人仕途多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对自然美的颂扬,也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6. 艺术手法:冯山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深度。特别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黄鹤仙音”与“嘉陵江上碧峰端”的对比,以及“诗牌吟拂玉声寒”,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才华。

  7. 后世影响:冯山的《和后唐王仁裕舍人留题自然观》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多次引用和研究。这首诗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字而流传千古,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8. 创作背景:冯山的创作背景复杂多变。他在官场的经历虽然起伏不定,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退居后,他能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有一种超脱世俗的独特韵味。

《和后唐王仁裕舍人留题自然观》不仅展示了冯山作为一位文人的卓越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