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龙归寺壁

题字才前岁,冲寒又此行。
竹能知雨至,窗不隔江清。
走檄还曾了,禁人未肯晴。
息肩更须喜,问路可怜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龙归寺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杨万里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杨万里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是一位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数量众多,仅有少数流传至今。在这首诗中,杨万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寺院内的景象,通过对竹子、雨水和江水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境。这种心境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宋诗特点,即追求简洁明快、清新脱俗的审美风格。杨万里的诗歌往往能够以寥寥数语捕捉到景物的灵魂,使之生动形象。例如,“竹能知雨至”一句,不仅表现了竹子对风雨变化的敏感,也暗喻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此外,“走檄还曾了,禁人未肯晴”则通过对比“走檄”的匆忙和“禁人”的不可预测,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自在逍遥的生活态度。

从文学价值来看,《题龙归寺壁》不仅是杨万里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是宋代诗歌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展示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艺术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还是背后的文化意涵来看,它都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题龙归寺壁》作为一首七言绝句,不仅体现了诗人杨万里高超的诗歌技巧,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文化内涵。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价值,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