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感兴

春事匆匆掠眼过,落花寂寂奈愁何。
故人南北音书少,野渡东西芳草多。
笋借一风争作竹,燕分数子别成窠。
青灯白酒长亭夜,不胜孤舟兀绿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尽感兴》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流逝的感叹和对友人音书的思念。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文学家,因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诚斋体”。他曾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免官职。
  1. 作品原文
  • 春事匆匆掠眼过,落花寂寂奈愁何。
  • 故人南北音书少,野渡东西芳草多。
  • 荀借一风争作竹,鷰分数子别成窠。
  • 青灯白酒长亭夜,不胜孤舟兀绿波。
  1. 诗意解析
  • “春事匆匆掠眼过”描述了春天来得快,让人措手不及。“落花寂寂奈愁何”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春天的惋惜之情。“故人南北音书少,野渡东西芳草多”反映了诗人与友人相隔遥远,书信稀少,只能从远方看到家乡的美景。“荀借一风争作竹,鷰分数子别成窠”描绘了诗人试图用竹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燕子却飞回了巢中。最后两句,“青灯白酒长亭夜,不胜孤舟兀绿波”则透露出诗人在离别后的孤独和无奈。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意象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1. 历史评价
  •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诗作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活气息。后世对其诗歌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被誉为“一代诗宗”。
  1. 文化影响
  • 《春尽感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在音乐、戏剧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的文艺作品都借鉴了这首诗中的意象和主题,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春尽感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这首诗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也是现代人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