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初霁

松竹阴寒分外苍,芭蕉花湿梦中香。
抽身朱墨尘埃里,入眼山林气味长。
今日更无秋热去,晓晴犹带雨馀凉。
却将白发三千丈,缫作霜丝补锦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雨初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作品,通过描绘秋天细雨过后的景色,展现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审美情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也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者、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被后世誉为“诗中的清流”。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其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怀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 原文赏析
  • “松竹阴寒分外苍,芭蕉花湿梦中香。”此句描绘了一幅秋雨初霁后的自然景象,松竹在寒冷中显得更加苍翠,芭蕉花沾湿了雨水,散发出梦中般的香气。
  • “抽身朱墨尘埃里,入眼山林气味长。”此句表达了诗人从尘世的喧嚣中抽身而出,只看到山林间的清新气息。
  • “今日更无秋热去,晓晴犹带雨余凉。”描述了雨后的清晨,天空虽然放晴,但仍有丝丝凉意。
  • “却将白发三千丈,缲作霜丝补锦囊。”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岁月变迁的感慨,用白发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并以霜丝比喻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1. 创作背景
  • 杨万里的创作生涯跨越了南宋多个朝代,他在国破家亡之际仍坚持文学创作,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时代的感受。
  1. 艺术特色
  • 杨万里的诗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这在当时的文学界中是一种创新,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尤其是山水田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1. 文化影响
  • 杨万里的诗歌不仅在宋代受到广泛赞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一代诗宗。

《秋雨初霁》不仅是杨万里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