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堂昼憩

荔子阴中风绝凉,菖蒲节后日偏长。
落残数柄荷花蕊,浸得一瓶泉水香。
多病早衰非破砚,欲行复倦且胡床。
曲江近北差迟暑,不道江山胜五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荔枝堂昼憩》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他是一位主张抗金的诗人,工诗善文,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创作成就不仅在诗歌领域,他的散文、词作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时代背景:杨万里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和动荡,但文化艺术却依然蓬勃发展。杨万里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诗篇。
  1. 作品原文
  • 荔枝堂昼憩
    荔子阴中风绝凉,菖蒲节後日偏长。
    落残数柄荷花蕊,浸得一瓶泉水香。
    多病早衰非破砚,欲行复倦且胡床。
    曲江近北差迟暑,不道江山胜五羊。
  1. 诗意解析
  • 首联:“荔子阴中风绝凉,菖蒲节後日偏长。” 这两句描述了荔枝的凉爽和菖蒲节后天气渐长的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享受。
  • 颔联:“落残数柄荷花蕊,浸得一瓶泉水香。” 这里通过描写荷花凋零的花瓣和泉水散发出的香气,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 颈联:“多病早衰非破砚,欲行复倦且胡床。” 表达了诗人因病体不佳、精神不振的状态,以及因久坐不动而感到的疲倦。
  • 尾联:“曲江近北差迟暑,不道江山胜五羊。” 诗人虽然感受到夏日的酷热,但仍然被岭南地区的山水风光所吸引,感叹这里的自然景色胜过了广州的繁华。
  1. 作品鉴赏
  • 艺术特色:杨万里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节,展现出一种朴素无华的美。同时,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 思想内容: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哲思。诗人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 历史背景
  • 荔枝文化:广州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荔枝的传统,历史上的荔枝堂就是专门为了品尝荔枝而建立的场所。杨万里的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述荔枝本身,但却反映了荔枝与广州之间的深厚缘分。
  • 广州地位:广州作为岭南的重要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荣之地,同时也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杨万里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他对广州这片土地的情感与认同。
  1. 文学影响
  • 诗人地位: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文学价值:杨万里的诗歌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杨万里的《荔枝堂昼憩》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与自然美感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